1. <acronym id="ts3db"><label id="ts3db"></label></acronym>
    2. <pre id="ts3db"></pre>

      qd-jinnuo

      聯系我們

      青島金諾汽車模具有限公司
      地址:青島黃島區寨子山路1177號
      電話:0532-85131258
      傳真:0532-85131259
      郵編:266404
      網址:www.carolsandhymns.com
       

      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> 行業新聞 >> 電動汽車行業加速紅?;?多家車企CEO稱價格戰將至?

      字號:   

      電動汽車行業加速紅?;?多家車企CEO稱價格戰將至?

      來源:證券日報 瀏覽次數: 日期:2022-6-23 10:16

      本報記者 龔夢澤

       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大勢所趨,但競爭也日益白熱化。6月20日,威馬汽車創始人、董事長兼CEO沈暉在社交平臺發文稱,“主流與高端純電市場的價格戰已經拉開。”

        沈暉表示,電動汽車方面增購換購需求主要集中在主流與高端市場。在這一市場層級中,價格競爭極其激烈,“補貼政策、定金抵扣的變相降價情況”非常嚴重,品牌之間的價格戰已經拉開序幕。

          行業價格戰來臨?

        盡管補貼退坡、保險上漲、原材料成本上漲,但隨著新造車資質和技術門檻一再放低,行業開啟價格戰,在一些車企掌門看來只是時間問題。

        在本月初,福特汽車CEO吉姆·法利斷言新能源汽車即將迎來“巨大價格戰”。法利認為,電池的成本未來將會有明顯的下降,這將帶來制造成本的大幅降低。為了迎接可能會出現的價格戰,福特已經從多方著手降低公司的造車成本。比如開發下一代電動車平臺,削減分銷成本和廣告。

        6月20日,威馬汽車沈暉就“價格戰”問題在社交平臺表態稱,主流與高端純電市場的價格戰已經拉開。相比福特汽車認為“電動汽車制造成本顯著下降將導致價格戰”的理由,沈暉的依據是國內“補貼政策、定金抵扣的變相降價”非常嚴重,品牌之間的價格戰已經拉開序幕。

       《證券日報》記者注意到,此前上海市正式發布《上海市促進汽車消費補貼實施細則》,將在今年6月1日至12月31日之間為所有符合條件的純電汽車購置者提供1萬元一次性購車補貼。今年4月份,威馬汽車發布純電動SUVEX5,該車型因其超高的補貼力度受到廣泛關注。EX5包含3個車型共6種不同配置,售價區間在17.98萬元至29.88萬元之間,補貼后售價在11.23萬元到21.63萬元之間,最高補貼幅度超過了8萬元。

        對此,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高云鵬認為,上述車企人士的觀點有一定合理性,但不太可能會在今年或明年發生。

        “現階段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價格戰還是會以漲價為主,動力電池生產原材料價格升高,隨之拉高的是電池產品以及整車的售價。但動力電池擴產的周期普遍需要6個月至8個月,原材料的擴展又要一年左右時間,產能建設的滯后決定了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漲價才是主旋律。”高云鵬表示。

        事實也的確如此。此前,已有多家汽車制造商宣布對旗下電動汽車進行售價上調。6月17日,特斯拉在其中國官網宣布,將對中國市場銷售的ModelY長續航版本再次進行價格上調,上漲1.9萬元。

        國外方面,近日美國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也宣布旗下純電皮卡車型悍馬EV漲價6250美元(約合41800元人民幣)。

        市場從藍海加速轉向紅海

        談及新能源汽車的調價,不得不提到特斯拉。今年3月份,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車漲價潮中便上演了“七天三連漲”的戲碼。

        記者注意到,為了保證產品利潤率,特斯拉選擇了簡單粗暴的成本轉嫁漲價模式。據特斯拉財報顯示,2022年一季度,公司毛利率攀升到32.9%,在過去三個季度特斯拉的單車利潤持續上升,分別為7000美元、1萬美元和1.2萬美元。

        而作為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翹楚,比亞迪則選擇了核心零部件自研+成本控制的路線。在芯片技術、電芯技術的自研優勢下,具有強大成本控制能力的比亞迪直接把宋ProDM-i的價格壓至13萬元、對標特斯拉Model3的海豹車型也下探到20萬元級。

       “現階段,特斯拉和比亞迪擁有了廣闊的市場份額、良好的口碑積累和一定的產品定價權。而老牌外資車企自帶上游資源+研發基礎,起步晚但起點高發展快,滾雪球到后期也能帶來不錯的效益。”高云鵬擔憂,當價格戰真的打響后,對核心零部件無自研、沒有大規模產量均攤研發成本、沒有布局電池上下游產業的弱勢車企和新勢力車企而言將難上加難。

       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觀察到,2022年傳統車企已經明顯加大了純電車型的投放和入場力度,包括豐田兩款bZ系列電動車,奔馳的GLB、GLA、GLE,以及寶馬ix3、3系純電動和i4,都計劃在今年集中上市。新能源車擁擠度將空前加劇,市場的火藥味也將更濃。

         高云鵬預計,大部分主流品牌都將逐步完成電池工廠的建設,當出貨量穩定,僅需少部分電池外供時,電池行業龍頭供貨量將不再吃緊,供貨企業選擇也會更多。屆時,只待動力電池價格出現下行,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戰也就不遠了。

       “在過去一年半時間,三家上市的新勢力車企在公開市場上已經拿到了累計230億美金的融資,現在每家企業都有400億元-500億元人民幣抓在手里。”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認為,如果它們追求市場份額,而不惜犧牲利潤率的話,必然會導致一些不想打價格戰或財力偏弱的車企難以維繼。

        對此,沈暉表示,未來銷量爭奪戰的關鍵因素是對用戶的爭奪。他認為“對應的零售模式、服務模式都要以突出商業模式及服務優勢為主。”在這種理念下,將不可避免地減少中間溝通和流轉環節,車企將在未來銷售中占據主導地位,以此最大化向用戶靠攏,達成用戶體驗與企業成本效率的平衡點。

      所屬類別: 行業新聞

      該資訊的關鍵詞為:

    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
      1. <acronym id="ts3db"><label id="ts3db"></label></acronym>
      2. <pre id="ts3db"></pre>